4.4-6:
题目选项B中最后一个字“高”改为“低”。
6.1.15:
参考答案:A
分析: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第5.3.1-4条,选项A错误,当居住小区内配套公共设施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与住宅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一致时,按设计小时耗热量叠加,不一致时,按设计小时耗热量和平均小时耗热量叠加;全天供应热水时设计小时耗热量按第5.3.3条公式计算,定时供应时按第5.3.1条计算,两者不同,B正确;由第5.3.3-1条,热水温度按设计水加热器出水温度或贮水温度计算,同时由5.1.1条注1可知,可取60℃,选项C错误;根据第5.3.1-3有关“卫生器具的同时使用百分数”的说明可知,选项D正确。
9.8-3:
主要解题过程中最后一行计算式分母中加上“3600x”
8.2-9:
主要解题过程倒数第三行计算式中右边的“200”改为“200+5”.
8.6-12: 主要解题过程: 本题题目要求避免排风进入上方回流,此回流不是动力阴影区 根据《三版教材》P179式2.3-8,高出屋面的空气动力阴影区的最大高度为 H=sqrt(A)=sqrt(10X40)=20m 因此为了避免排风进入上部回流(不受上部气流影响),需要高出 20-10=10m 选C。 为了防止污染物通过进风口进入室内,排风立管的最小高度只需要高于动力阴影区(回流空腔)即可,即高出屋面至少6m,根据选项的数值,只能选C。
10.2-3: 题目表格和解题过程中的“267.3”改为‘257.3’。
9.2-9:
参考答案:C
p547-专业案例(上)第4题:
答案:【 C 】
主要解题过程:
根据《三版教材》P106及《民规》第8.11.3条可知,有:
Δa=143.6-70=73.6℃,Δb=143.6-95=48.6℃
Δtpj=(Δa-Δb)/ln(Δa/Δb)=25/ln(73.6/48.6)=60.24
F=Q/(K·B·Δtpj)=15×105/(2000×0.9×60.24)=13.83m2
p547-专业案例(上)第15题:
解题过程中B=17,最终答案调整为D=88.6%。
3.9-25:
参考答案:BCD
分析:根据《三版教材》P463,洁净室采用侧 送风方式,其室内含尘浓度一般高于按均匀分布方法计算值,选项A错误;根据P463,单向流洁净室呈单一方向平行线并且横断面上风速一致的气流,选项B正确;选项C根据P464 (5.非单向流洁净室计算)内容,正确;根据P464 (6.辐射流洁净室)内容,选项D正确。
P661扩展5-3第6行改为:
(3)机械排烟时,当防火分区内无直通室外汽车疏散出口时,应同时设补风系统,且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见第8.2.10条。
P579扩展1-8倒数第3行公式根号内分母中增加Δt。P579扩展1-8倒数第6行“地表面积”改为“地表温度”。
P621扩展3-1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公式分母中删除tc。
2.6-14:
题中选项B“硬聚乙烯板”改为“硬聚氯乙烯板”。
2.9-4:
题中选项D“隔绝排风”改为“隔绝通风”。
5-5:
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评价,下列关于冷(热)源设备能效值的表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 空调循环水泵效率值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2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B. 多联式空调机组的能效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3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C. 冷水机组的能效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3级及以上能效等级
D. 冷(热)源设备的能效值均属于标准中的必达分项
参考答案:A
分析: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第5.1.2条,A正确,BC错误,多联式空调机组和冷水机组的能效值皆需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2级及以上能效等级。根据第3.2.7条,绿色工业建筑没有必达分项的要求,只有必达分的分数要求。
1.8-30:
题中选项D“因此其次能源效率”改为“因此其能源效率”。
9.3.18:
参考答案:C
1.8-9:
参考答案:D
分析:根据《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第4.1.2条、《民规》第5.10.13-2条,水-水热力站的热量测量装置的流量传感器安装在一次管网的回水管上,选项A错误。根据《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第3.0.3条条文说明,不设置于热量结算点的热量表和热量分摊仪表应按照产品标准,具备合格证书和型式检验证书,而用于热量结算点的热量表应该实行首检和周期性强制检定,选项B错误。根据《三版教材》P115及《民规》第5.10.6条及《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第5.2.3条,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变流量系统时,不应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选项C错误。根据《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第3.0.6条条文说明,选项D正确。
3.3-26:
参考答案:C
分析:(1)根据《民规》第7.3.9条,空调区较多,建筑层高较低且各区温度要求独立控制时,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选项A错误,即使存在内外区,也不是必须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
(2)变风量空调系统装置耗电设备主要为空调机组风机耗电,末端装置耗电,且末端装置一次风最大送风量按所服务空调区的逐时显热冷负荷综合最大值和送风温差计算确定,所配置末端风机(风机动力型)需满足风量及风压要求,因此采用该系统方式无法减小楼层的配电容量,选项B错误。
(3)根据《民规》第7.3.7条条文说明,与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相比,变风量空调系统由于末端装置无冷却盘管,不会产生室内因冷凝水而滋生的微生物和病菌等,对室内空气质量有利,可知C正确。
(4)原有的新风机房仅安装新风空调机组,从负荷担负情况而言,新风机房主要以新风负荷为主,室内冷负荷由空调区风机盘管担负,改用变风量空调机组,新风冷负荷+室内冷负荷全部由变风量空调机组担负,设备容量及尺寸大于新风机组,利用原有的新风机房作为变风量空调机房,不仅无法缓解原有机房的拥挤状况,甚至出现原有机房无法安装变风量空调机组的情况,选项D错误。
1.8-30:
题中选项D“职值范围”改为“取值范围”。
9.3-4:
参考答案:C
主要解题过程:根据《民规》第7.4.10-2条,空调精度±0.5℃时的最大送风温差为6℃,最低送风温度tO=25-6=19℃,热湿比线ε=21000/3=7000。
根据《民规》第7.3.5-3条,送风温差较小、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时,可采用二次回风系统,本题是温度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工艺空调,一次回风系统将送风从机器露点再热到送风状态点,控制精度较高,因此应按一次回风再热系统考虑计算。过室内N点做热湿比线与19℃温度线交点即为送风状态点O,过点O做等湿线交90%相对湿度线于机器露点L,查得tL=15℃。选C。
3.6-13:
解析中最后一行“爆破兵”改为“爆破并”。
3.7-28
参考答案ABD
9.5-16的图应调整至9.5-17的位置。
2.5-9:
解析中第二行“顾虑”改为“过滤”。
8.6-7:
主要解题过程中倒数第一行和倒数第三行“5.238”改为“5.538”。
2.4-8:
分析中“应设置在压力较低的位置”应改为“应设置在压力较高的位置”。
8.5-2:
解析中最后的单位“m3/h”应改为“m3/s”。
1.2-10
参考答案:ABD
分析:根据《三版教材》P18,《民规》第5.2.8条及条文说明,选项A、B、D正确,C错误。
1.3-1
解析中:“《民规》第5.9.10条”改为“《民规》第5.2.10条”。
1.4-7
分析:根据《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第5.1.5条,住宅按连续供暖设计,不需要进行间歇附加,选项A错误;根据《民规》第5.3.1条,选项B错误;根据第5.3.2条,选项C正确;根据第5.3.9条,散热器应明装,根据第5.10.4条,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安装恒温控制阀,选项D错误。
1.6-1
分析:定压点位于水泵吸入端,系统运行时,此处压力最低,且要求压力恒定,系统其他各处压力均高于此点压力。
1.8-30
选项D中“职值”改为“取值”。
1.8-38
参考答案:ABCD
分析:根据《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第7.3.8条,热水输送干线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取为0.5,但热水输配管线不可以,选项A错误;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与管线类型有关,选项B错误;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不仅与补偿器类型有关且与管线类型有关,选项C错误;当管线类型为输配管线时,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管线采用方形补偿器,其取值范围为0.6~1.0,选项D错误,未交待管道类型。
P324:
供暖专业案例题知识点题目分布统计表中,7.2.1散热器对应的2016年题目统计中的空格应填“1”。
P379:
补充印刷缺失内容:
真题2017版379页缺失内容-20170518.pdf
(133.5 KB, 下载次数: 301)
|